2013年三门峡市环境质量报告书
(简本)
1、地表水环境质量
2013年,全市地表水主要污染指标为重金属汞、氨氮和化学需氧量。
18个监测断面中水质类别符合Ⅱ类断面3个(占16.7%)、Ⅲ类断面4个(占22.2%)、Ⅳ类断面3个(占16.7%)、劣于Ⅴ类断面8个(占44.4%)。
与2012年相比,全市地表水水质有所下降。监测的18个断面中,Ⅰ~Ⅲ类水质所占比例下降了8.2个百分点,Ⅳ类水质所占比例上升了4.9个百分点,Ⅴ类水质所占比例下降11.8个百分点,劣Ⅴ类水质所占比例上升15.0个百分点。
2013年,窄口水库符合Ⅱ类水质,水质状况为“优”;三门峡水库符合Ⅲ类水质,水质状况为“良好”。
与2012年相比,三门峡水库、窄口水库水质均无明显变化。
2、市区地下水环境质量
2013年,市区地下水水质良好,综合评价结果为“良好(Ⅰ类)”。
“涧北7号井”、“89017部队井”、“南关井”和“器材厂2号井”4口地下水监测井水质综合评价结果均为“良好(Ⅰ类)”。
与2012年相比,市区地下水水质基本稳定,仍为“良好”。
3、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
2013年,市区地表水饮用水源地“朱乙河水库”水质状况为“优良”;两个地下水饮用水源地“一水厂”、“二水厂”水质均为“优良”,市区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水质“优良”。
与2012年相比,市区地表水饮用水源地“朱乙河水库”水质状况仍为“优良”,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无明显变化。市区地下水饮用水源地“一水厂”、“二水厂”水质级别均由“良好”变为“优良”,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水质好转。
4、市区环境空气质量
2013年,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级别为轻污染,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,污染负荷占48.9%;次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,污染负荷占36.3%。优、良天数为254天,占总监测天数的69.6%。
与2012年相比,环境空气质量由良变为轻污染,环境质量变差,首要污染物仍为可吸入颗粒物;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、良天数减少了72天,所占比例下降了19.5个百分点;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污染程度基本不变、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程度加重。
2013年,市区降水pH年平均值为6.17,全年无酸性降水发生。
与2012年相比,市区降水酸雨发生率不变,仍保持为0。
5、市区声环境质量
市区功能区声环境总达标率为89.6%,其中昼间达标率为96.1%,夜间为76.6%。
市区区域声环境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4.6dB(A),属于“较好”级别,达标率为85.6%;夜间平均等效声级为45.2dB(A),属于“一般”级别,达标率为89.6%。各类噪声源所占比例中,生活噪声源影响范围最大,占55.2%。
市区道路交通声环境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68.9dB(A),属于“较好”级别,平均车流量1583辆/小时,路段达标率为86.5%;夜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8.1dB(A),属于“较好”级别,平均车流量214辆/小时,路段达标率为100%。
与2012年相比,市区功能区声环境总达标率上升了10.2个百分点;市区区域声环境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下降了0.2分贝,达标率下降了13.4个百分点;市区道路交通声环境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上升了2.9分贝,路段达标率下降了6.3个百分点。
6、政府责任目标
地表水
2013年,地表水责任目标“吴庄”断面COD达标率为58.3%,氨氮及断面综合达标率均为50.0%;“坡头桥”断面COD达标率为91.7%,氨氮及断面综合达标率均为75.0%;“小浪底水库”(渑池南村)断面及“洛河大桥”断面COD、氨氮及断面综合达标率均为100%。
与2012年相比,地表水责任目标“吴庄”断面COD达标率下降了16.7个百分点,氨氮及断面达标率均下降了25个百分点;“坡头桥”断面COD、氨氮及断面达标率均下降了8.3个百分点;“小浪底水库”(渑池南村)、“洛河大桥”断面COD、氨氮及断面达标率均保持不变,仍为100%。
环境空气
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、良天数为254天,占监测总天数的69.6%。
与2012年相比,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、良天数所占比例下降了19.5个百分点。
饮用水源
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为100%。
与2012年相比,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仍保持100%。